在日常生活中,许多人听到“血稠”这个词都会心生恐惧,仿佛它是健康的“死敌”。
尤其是中老年人,常常被一些广告或说法吓得不轻:“血稠便会中风”、"血稠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"、"要想不生病,就得快速稀释血液!"
听了太多这样的话,难免会让人愁眉不展,甚至开始盲目服用所谓的“稀血”保健品或药物。
血稠真的那么可怕吗?它真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的“罪魁祸首”吗?今天,让我们一个接一个地解决这些疑问,不要被错误的陈述误导。
到底什么是血稠?
所谓“血稠度”,其实不是医学术语,而是人们对“血稠度”的流行称呼。它通常指血液流动缓慢、粘度高的情况。很多人会简单地把“血稠度”理解为血液就像一个厚厚的糖桨,但事实上,血液是否“稠”并不是那么简单。
血液中含有悬浮在血液中的血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和其他物质。血液的“粘度”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、血液的含量和血液流动的速度。
简言之,血液粘度是一个动态和生理指标,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指标。例如,当你早上第一次起床时,你的身体可能会稍微高一点,因为你整晚都没有摄入水分,血液中的水分也会相对减少;
而且当你喝了一杯水,身体补充了水分,血液粘度就会下降一些。
然而,应该强调的是,“血稠”并不等于血栓形成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。它只是体内不断变化的生理过程之一,并不像广告中说的那么可怕。
血稠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吗?
许多人认为血液稠度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,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。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: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就像一场“火灾”,而“血液稠度”最多只能被视为“干燥天气”。它可能会增加火灾的风险,但绝不是火灾的主要原因。
真正点燃火焰的,通常是“三高”(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高血糖)、吸烟、肥胖、缺乏锻炼等一系列危险因素。
医学研究发现,心脑血管疾病的核心原因是动脉硬化。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。当血管壁因脂质沉积而变厚、变硬和弹性下降时,血液循环会受阻,容易形成血栓形成。
一旦血栓堵塞了大脑或心脏等关键部位的血管,就有可能引起中风或心肌梗死。
所谓的“血稠”只是影响因素之一。它不能独立决定是否会患心脑血管疾病。换句话说,即使血液不“稠”,如果动脉有严重的粥样硬化,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仍然很高。
为何“血稠”容易被误解?
“血稠”的概念被误解甚至恐慌的根本原因是它听起来很直观。毕竟,“厚”给人的感觉是“不能流动”,就像粘稠的蜂蜜不能从瓶子里倒出来一样。这种描述真的很容易让人想到血管堵塞,血液不流畅,然后担心健康。
与此同时,一些企业故意夸大“血稠”的危害,以促进保健品的销售。他们通常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来渲染“血稠”与疾病之间的关系。例如,“血稠会堵塞血管”、“血稠的人更容易患脑梗死”,并指出只要服用某种商品,就可以“稀释血液,预防疾病”。
尽管这些说法看似合理,但实际上却是混淆了概念,利用人们对健康问题的焦虑来获利。
怎样判断自己是否“血稠”?
既然“血稠度”不是一个专业术语,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知道我们的血液状况是否异常?这需要正式的医学检查。医生将通过血液粘度、血脂水平、血糖水平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,而不是仅仅通过“血稠度”的单一概念得出结论。
需要注意的是,血液的“粘度”在一天内会发生变化。例如,早晨的血液粘度通常高于白天,因此一次检查的结果不能完全解释这个问题。
与此同时,年龄、体重、饮食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血液状况,因此不能单方面地认为“血稠”一定有健康风险。
怎样科学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?
与其过分担心“血稠”,不如从根本上改善生活习惯,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整体风险。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护心脏的最佳法宝。
保持均衡的饮食
少吃盐、糖和油,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。过多的油腻食物会增加血脂水平,而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,这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。
适当运动
定期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,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,帮助控制体重。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跑步和游泳,是不错的选择。
戒烟限酒
吸烟会损害血管壁,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;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,对心脑血管健康非常不利。
控制“三高”
及时监测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发现异常及时干预。对于被诊断为高血压、高血糖或高脂血症的人来说,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是非常重要的。
保证睡眠
经常熬夜或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异常,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有规律的生活对健康尤为重要。
保持心态平和
中医有句谚语:“愤怒伤害肝脏,悲伤。”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。适当放松,保持良好的心态,有利于保护心脑健康。
温馨提示
倘若您想了解更多心脑血管疾病是不是血稠导致的?_哈尔滨哪家医院治心血管好相关信息,您可以拔打免费客服热线 : 0451-55557732 或直接与 在线客服 沟通。